武汉新市民网欢迎您!   大楚资讯联播网
微信
腾讯微博
QQ
新浪微博 新浪博客 微店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新市民学堂 > 文化鉴赏 >
中国墨文化
时间:2016-11-28   来源:未知   作者:demo1  点击: 次
武汉新市民网讯:早在距今6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已开始把天然墨用于美术装饰了。文字发明后人们又用墨写字,河南安阳殷墟发掘出土的商代甲骨文中除大量镌刻的文字外,还发现有用朱书和墨书的痕迹,后经科学鉴定甲骨上的红色笔迹为朱砂,黑色笔迹则为碳素单质。可见,殷商时代我们的祖先已掌握了天然墨的性能,并用于书写文字。
   西周,出现了人造墨。据《述古书法纂》载,早在西周的周宣王时“邢夷始制墨,字从黑土,煤烟所成,土之类也。”这是我国古代关于人造墨的最早记录。关于这一点在徽墨的故乡安徽歙县、休宁一带有过这样一个传说:有一天,邢夷在溪边洗手,看见水中漂浮着一块松炭,无意中随手捡起,手上染了黑的颜色他很是诧异,后来取之回家,捣碎成灰用水和之并不凝结,随手用粥饭之类的黏性物拌和效果很好,从此就用手搓成扁形或圆形的块状。这个传说的真假姑且不论,但墨的发明确实有一个从偶然到必然的过程。
   春秋战国时期,墨被广泛用于文字书写。人工墨因质量优于天然墨而逐渐被认知并得到推广。
   秦汉时期,以松烟墨为代表的人工造墨技术有了可喜的进步。东汉时出现了墨模,使墨的式样趋于规整,这在中国制墨史上有着重要意义。汉代制墨业已初具规模,出现了一批名墨工和名墨产地。当时的一位名墨工田真擅长制墨,很受后人称道。名墨产地主要集中在扶风(今陕西凤翔)、隃麋(今陕西千阳)、延州(今陕西延安)等地。汉代宫廷中设置了掌管笔、墨、纸以及封泥的专职官员。《汉宫仪》中说:“尚书郎起草,月赐隃麋大墨一枚隃麋小墨一枚。”魏晋南北朝时期,松烟墨的生产已走向全面成熟。魏初在汉代烧松取烟制墨的基础上,全面改进生产工艺和配料,极大地提高了松烟墨的品质。著名书法家韦诞为松烟墨的改良做出了重要贡献。韦诞,字仲将,京兆人(今陕西西安),其制墨法“……以好醇松烟干捣,以细绢簁于缸中,簁去草芥。烟一斤以上,好胶五两,浸梣皮汁中。可下去黄鸡子白五枚,亦以真珠一两,麝香一两。皆别治细簁,都合调下铁臼中,宁刚不宜泽,捣三万杵,多亦善。”韦诞首开以贵重药物制墨先河。除陕西隃麋墨和江南松烟墨外,南北朝时期河北易州(今河北易县)出产的“易墨”亦崭露头角,引人注目。易水流域生长着大片优质古松,墨工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生产出质量上乘的佳墨,深受大江南北书法家的欢迎。易墨成了北方墨的代表,易水墨工在全国制墨行业中享有很高知名度,代表人物是北朝易州奚氏家族。隋唐五代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书画艺术的繁荣,极大地促进了制墨业的发展。唐朝前期北方墨一直是宫廷御用品,几乎垄断整个墨业市场,大批墨工的崛起,师传弟承、父业子继,呈现繁荣之势。唐末“安史之乱”以后,河北、山西一带战火频仍,社会经济受到重创,百姓流离失所,许多制墨工匠纷纷背井离乡逃向江南,以谋求新的生活出路。在这种背景下易州著名墨工奚超带着儿子奚廷珪来到江南富庶之地歙州,安营扎寨,重操旧业。千年黄山古树和清澈的水源,使奚超父子看到了制墨的希望。他们改进了捣松、和胶等方法,形成了一整套操作规程,所造之墨在品质上超过了易州墨,被人誉为“丰肌腻理,光泽如漆”,赢得了南唐后主李煜的赏识,并赐给国姓。从此奚超改为李超,奚廷珪改为李廷珪,以此“李墨”名满天下,被誉为“天下第一品”。而后李氏父子又将造墨技术授予耿姓和盛姓,一时皖南歙县、休宁等地墨家林立世代相沿,“徽墨”声誉越来越好,深得士林珍爱。
宋代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国家得到了统一。经过一段时期的休养生息,经济文化又重新繁荣起来,宋代统治者重视文治,全国各地书院林立,科举考试制度得到完善,印刷技术的突飞猛进出现了一个文化高潮,有力地促进了制墨业的发展。宋代制墨业十分繁荣,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油烟墨的创立,开辟了中国制墨业的新领域。千百年来制墨主要以松烟为原料,由于常年累月取古松烧烟致使松林被砍伐殆尽。宋代科学家沈括在他的科学巨著《梦溪笔谈》中说:“今齐、鲁间松林尽矣,渐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大半皆童矣。”面对松树大量砍伐墨源严重枯竭,沈括提出石油烧烟的科学见解。他说:“石油至多,生于地下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在松木资源大量减少,用墨需求又大量增加的情况下,寻求新的制墨原料已迫在眉睫,于是一种新的制墨原料油烟应运而生。第二,制墨从业人员众多,名家辈出。宋代制墨名家见诸史册的多达一百余人,张遇、潘谷、吴滋、戴彦衡、沈珪、叶茂实最具代表性。他们在选料、配方、烧制、用胶、捣杵等工艺方面都有独到之处,为后人留下了丰富制墨范例。第三,达官贵人及文人墨客与制墨工匠交往密切,互磋技艺,在制墨史上传为佳话。宋徽宗在政治上昏庸无能,但在书法绘画方面颇有天赋,他创造的:“瘦金体”书法名传千古,他喜欢墨懂墨,还亲自实践制墨。据明屠隆《考槃余事》记载:宋徽宗曾经采用烧苏合油取烟制墨, 50克的墨价值黄金500克,由于配料昂贵,制作方法独特,别人难以仿制故被称作“墨妖”。北宋的大文豪苏轼也是一位制墨爱好者,此外如秦少游、陆游、黄庭坚等文人也都有制墨经历。元代是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实行严酷的民族压迫政策。因此,元代制墨业远不如宋代,传统制墨地区徽州也只能勉强维持。元代墨工中比较著名的有朱万初、陶得和、潘云谷等人。明代制墨业是在元代不景气的形势下重新复苏发展起来的。明代中期以后,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萌芽,墨进入了商品流通领域,各制墨家为了争夺市场挖空心思,频出新招,所制墨千姿百态,异彩纷呈出现了我国制墨史上的一个高峰,以罗小华、程君房、方于鲁、邵格之为领军人物。当时制墨业中心在整个徽州地区,出现了“徽人家传户习”的制墨景象。松烟、油烟墨并举,特别是“桐油烟”与“漆油”的制墨工艺广为运用,油烟墨的生产达到历史上的最高水平。明墨不仅以质取胜,而且还以精美的墨式著称于世。《程氏墨苑》、《方氏墨谱》、《墨海》,既是研究墨史的重要史料,也是明代版画艺术的杰作。
清代制墨业在明代制墨业的基础上,更加多元和完善。代表人物为曹素功、汪近圣、汪节庵、胡开文等。清代制墨业有四大特点:一是把创始于明朝的仿古墨(套墨、集锦墨)生产发扬光大并推向一个新高度。清代的集锦墨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精,创历代之最;二是文人自制收藏墨成为雅事和时尚,人数、墨种之多也创历代之最;三是发明了不用研磨又和研磨的墨水同等效果的墨汁,堪称中国制墨史上的一次革新;四是精品墨走向世界并获得好评。1915年胡开文后裔制“地球墨”,参加在美国举办的巴拿马世界博览会获得金奖,为中国墨争夺了荣誉。
清代制墨业在道光年之后逐渐走下坡路,到同治、光绪年间处于最低潮、由于帝国主义的入侵,制墨所用的漆和桐油被大量掠夺出口,严重地阻碍了我国制墨业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歙县、屯溪等地又恢复了传统的制墨工艺,中国制墨业的春天了 。       (完)编辑韩天宇


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网凡注明“来源:武汉新市民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武汉新市民网所有,网络媒体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须注明出处,并添加本网站链接。如以营利为目的使用上述作品,则须武汉新市民网授权。传统媒体以各种方式利用上述作品的须经本网授权并在授权范围内使用。

2、本网凡注明“来源:×××(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等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作品于本网发表之日起十五日内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本网特邀湖北得伟君尚律师事务所律师李斌为常年法律顾问
邮箱:932449293@qq.com whxsmw@126.com 联系电话:18827381718 027-8816 6299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如果您认为侵犯了您的知识产权,请及时与本网管理员取得联系,本网将及时予以处理。
鄂ICP备2021021845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598号 建议使用360、火狐、谷歌、IE浏览器以及1024X726像素浏览